中新網12月19日電 有調查顯示,肺癌已高居臺灣女性癌癥首位,目前使用的診斷與療效評估需數星期才能得知療效。但臺“中研院”19日發(fā)表一份研究指出,已搜尋到數個基因標記,并發(fā)展出一套檢驗法,可從一毫升血液中,偵測肺癌細胞,判斷治療前后細胞數目改變,在兩、三天內可判斷肺癌療程是否有效。
據“中央社”報道,自1982年起,癌癥居島內民眾十大死因之首,近數十年來,病患明顯有增加趨勢。盡管近年來醫(yī)學有傲人的進步,但肺癌療效仍不佳,絕大多數肺癌病患在就診時已屬晚期,能夠接受開刀治療的僅占 20%,而整體肺癌治療 5年的存活率也僅有10%至15%。
研究指出,目前肺癌的診斷與療效主要依賴不十分靈敏的影像法,如 X光或計算機斷層法,沒有任何有效的診斷標記,所以也沒有可靠的治療評估方法。又因為評估肺癌治療是否有效,須經數個療程或數星期之久,再以影像法評估腫瘤是否縮小。
臺“中研院”這項長達 9年、臨床研究對象包括60位肺腺癌患者,使用癌轉移研究,已搜尋到數個基因標記,并發(fā)展出一套利用聚合脢連鎖反應來定量檢測基因標記的方法,經由抽血檢測治療前后血液中癌細胞數目的改變,以判斷肺癌療程是否有效。這項系統(tǒng)經過長期追蹤病患的療效,已證實可準確并快速判斷肺癌藥物處方對病人有無療效,及預測病患治療后的成效。
這項發(fā)現(xiàn)不但可補強現(xiàn)有癌癥分期法的缺失,并在癌癥治療后兩三天內判斷藥物或療法是否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擴散,如發(fā)現(xiàn)藥物無效,可立即換藥,避免副作用,并爭取治療時間。據了解,這種檢驗法檢測一次約新臺幣1000、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