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羞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视频,好男人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本頁位置: 首頁財經中心財經頻道

國務院、央行雙雙警示物價壓力

2010年10月28日 09:26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今年二季度以來,食品價格大面積上漲。面對持續(xù)加劇的通脹壓力,穩(wěn)定物價,無疑將成為第四季度及未來政府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

  昨日(10月27日)中國政府網發(fā)布了國務院常務會議今年第四季度工作部署。在強調抓好秋糧收購、穩(wěn)定物價、樓市調控等7項工作的背后,都隱含著抗通脹的主線。與此同時,央行同日發(fā)布的報告則進一步預測,4大因素或將推高明年物價。

  國務院部署7項工作

  穩(wěn)定物價成四季度重要任務

  每經記者 胡健 發(fā)自北京

  最近,在北京賣爆米花的吳桐生意不好做,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抱怨說,“不是因為買的人少,你看看,這玉米、糖都往上漲,什么都漲,賣爆米花也掙不了幾個錢!

  小吳的爆米花生意真實地折射出當前物價上漲的問題。10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四季度經濟工作,其中穩(wěn)定物價成為焦點。

  10月CPI或再創(chuàng)新高

  3.6%,9月我國CPI創(chuàng)下23個月來新高,前三季度居民價格指數(shù)已達2.9%,逼近年內CPI3%的控制線。

  國家統(tǒng)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曾說道:“9月CPI上漲3.6%,有人講是最高點,我不太贊成。通脹的下一步走勢還有很大的問題,但是到12月份會下來,因為12月有翹尾因素!

  商務部數(shù)據(jù)顯示10月份食用農產品價格繼續(xù)高企,食用農產品價格指數(shù)保持小幅上漲趨勢。上周氣溫下降,露天蔬菜生產進入尾聲,市場供應減少,18種蔬菜平均批發(fā)價格上漲1.4%。

  糧食、肉類價格穩(wěn)中有漲。國際油脂油料價格持續(xù)上漲,進口成本增加,豆油、菜籽油、花生油零售價格分別上漲0.7%、0.6%和0.5%,水產品價格也止跌回升。

  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言人盛來運說,9月份CPI上漲的因素中,翹尾因素產生影響達1.3個百分點,占同比漲幅的36%;而新漲價的因素占到CPI同比漲幅的64%。主要來源于食品價格的上漲和居住價格的上漲,兩個因素貢獻90%。

  宏源證券報告稱,10月份翹尾因素還將比9月多0.1個百分點,雖然新米大量上市,但新米價格高于陳米,后期國內大米價格將穩(wěn)中有漲,受國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支撐,后期國內面粉價格將穩(wěn)中略漲,10月份CPI仍將高位運行,或再創(chuàng)新高,達3.8%~4.0%。

  穩(wěn)定物價是重點

  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接下來幾個月的工作進行7項部署,其中穩(wěn)定市場價格、狠抓節(jié)能減排和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等是重點工作。基于高通脹及高通脹預期壓力,國務院常務會議重中之重便是抑制通脹,7項工作都或多或少與通脹有關。

  其中,首條即為切實抓好秋糧收購和秋冬種工作。認真組織秋糧收購,依法規(guī)范糧食市場秩序。落實好秋冬種各項部署,引導農民穩(wěn)定冬小麥、冬油菜播種面積。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將秋糧收購放在首位,主要是為了平抑糧食價格,因為秋糧豐收,但糧價卻一直在漲。糧食價格穩(wěn)住對控制通脹至關重要。

  針對穩(wěn)定物價,要做到抓好居民生活必需品特別是“菜籃子”產品生產和市場供應,加強產運銷銜接服務。嚴懲囤積居奇、串通漲價等各類違法違規(guī)行為。加強對重要商品供求價格信息發(fā)布工作,有效引導社會預期。

  祝寶良認為,今年以來,農產品漲價很厲害,但是依然處在可控制范圍內,主要是通脹預期比較高。

  棉花價格一個月上漲了40%,與去年同期棉花價格相比翻了一番。穩(wěn)定物價工作中,會議特別強調,未來做好棉花儲備吞吐和新疆棉外運工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說,最近國際市場棉花漲勢兇猛,此舉是強調內地棉花供應,前段時間,中儲棉雖然拋售儲備棉,但是儲備量與需求相比仍然顯少。

  從年中的 “蒜你狠”、“豆你玩”到現(xiàn)在的“糖高宗”和“蘋什么”,炒家身影頻現(xiàn)。張永軍分析,中國流動性過剩是直接原因,而其帶來的影響就是供不應求之說被拔高,提高企業(yè)和個人囤貨量,繼而推高價格。

參與互動(0)
【編輯:李瑾】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