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CPI走低難消通脹預期 上半年加息可能性降低
2010年04月16日 11:05 來源:楚天都市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一方面GDP兩位數高速增長,另一方面三月份CPI環(huán)比下降。昨天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看上去是一張漂亮的答卷,專家認為,CPI走低降低了立即加息的可能性,但并沒有降低社會通脹預期,加息警報仍然存在。

  通脹預期是否減弱

  不能掉以輕心

  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顯示,三月份CPI環(huán)比下降,許多專家表示指數“令人振奮”,說明通脹離我們沒有上個月那么近了,但是不能掉以輕心。

  “CPI下降不代表通脹預期減弱!”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斬釘截鐵地下結論。

  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陳潔表示,CPI統(tǒng)計體系中食品所占的權重很大,3月份生豬價格下降是導致CPI環(huán)比下降的重要原因。另外,西南干旱對糧食價格的影響,目前還沒有顯現出來。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李東認為,目前通脹壓力仍然存在。去年下半年CPI增幅為負,今年后期的CPI數據將面臨翹尾因素的影響;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目前的異常氣候對生鮮食品價格的影響等諸多因素,將導致CPI環(huán)比繼續(xù)上升。

  加息會不會推遲

  適當推遲,警報仍在

  對于“加息會不會因為CPI走低推遲”,經濟學家的觀點不一。多數認為,3月份低于預期的通脹數據會降低立即加息的可能性。

  復旦大學金融與資本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表示,一季度CPI同比上漲2.2%,屬于輕微通脹,該數據甚至小于銀行2.25%的一年期利率。在當前的CPI基礎上,不可能加息,也沒有必要加息。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是否加息取決于兩個因素:匯率因素和通脹狀態(tài)。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加息,可能進一步加大熱錢的流入。在匯率條件不成熟,而CPI處于溫和通脹的范圍內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推遲加息。

  經濟學家、北大教授曹鳳岐分析說,CPI下降使得此前紛紛預測的加息可能性降低,上半年不會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加息政策推出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但是,應該重視已經產生的物價上漲勢頭。

  不過,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稱,中國經濟無論從CPI、PPI和經濟增長的角度,都可以看出是處在一個快速上升的通道,為貨幣政策從數量調控到資金調控創(chuàng)造一些條件。他仍認為,加息可能在4月出現。

  一季度GDP同比上漲11.9%,處于較高水平,引起了許多外媒的關注。有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已結束了復蘇階段,正在步入穩(wěn)步擴張階段,這一階段可能會持續(xù)好幾個季度或好幾年。那么宏觀刺激政策該不該退出?

  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陳潔表示,GDP的快速增長意味著我國經濟目前正處于相對較高水平的增長和運行區(qū)間,經濟回暖趨勢進一步加固。不過同時也應該看到,高速增長與去年同期GDP處于較低的水平有直接關系。因此,二三季度GDP增長率很有可能會回落。

  交行金研中心預計積極財政政策在2010年仍會維持,但財政支出的重點方向將側重于民生、消費和經濟結構調整方面。

  在這一過程中,包括公開市場操作、準備金率在內的數量型工具仍將擔當主要角色,年內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還有小幅上調可能。

  新增信貸大幅下降

  均衡投放格局建立

  新增人民幣貸款因大幅下降受到廣泛關注。一季度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2.6萬億元,較去年同期4.58萬億元的新增規(guī)模明顯回落。有人擔心,如果信貸增長出現大幅下降,無疑會對正在復蘇的實體經濟構成損傷。

  一般來說,一季度信貸增長往往決定全年信貸增長規(guī)模。去年一季度我國新增信貸達到4.58萬億元,占全年新增信貸比重超過45%,過高的比例導致全年信貸增長呈現出前高后低的不均衡態(tài)勢,對此央行和銀監(jiān)會去年下半年提出信貸均衡投放的調控思路。

  以今年新增信貸目標7.5萬億元為總量計算的話,2.6萬億元的增長規(guī)模將占全年調控目標的34.7%,仍處于合理水平。不少經濟學家認為,信貸增長如期回落,主要原因在于監(jiān)管部門加強指導,未來信貸均衡投放的格局已經初步確立。

  有分析人士認為,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提高二套房貸首付比例,那么以后住戶貸款將明顯降低。這有可能成為二季度乃至今年余下時間信貸投放減少的一個重要因素。 彭肇一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