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塊字堪稱世界上最發(fā)達的文字,中國大陸所使用的簡化字終會恢復為繁體字,這種信心我從未動搖!敝麧h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日前針對“兩會”期間的繁體字爭議說。全國政協(xié)委員潘慶林今年在“兩會”上提交的“逐步恢復繁體字”提案引發(fā)廣泛爭議,教育部語用司負責人回應稱,在法律未做修改的前提下,簡化字的使用規(guī)定不會調整。
馬悅然:恢復繁體字符合漢字發(fā)展規(guī)律
馬悅然在接受采訪時說,1950年代時,曾有人認為中國的方塊字不夠“現代化”,并提出了用拼音代替漢字的想法,以向字母語言靠攏,但事實上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各地方言千差萬別,同一個詞就可能有多個發(fā)音,假如真的使用拼音代替漢字,那么至少需要十幾個拼音方案以適應廣東話、閩南話那些方言,換句話講,一個國家內會出現十幾種語言,這與當年秦始皇‘書同文’的做法相比,豈不是歷史的倒退嗎?”
“所以,漢字的發(fā)展、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不可以被硬性改變。”馬悅然告訴記者,秦漢以后,直到簡體字出現前,漢字幾乎是沒什么變化的。而這件事情最大的意義就是使中國的歷史得以傳承。舉例來說,明清人讀唐宋人的文章沒有任何障礙,因為他們讀、寫的是同樣的文字,但在使用簡體字的現在,卻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讀懂古籍了,其中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根本就不認識繁體字。
馬悅然認為,繁體字與簡化字相比,在讀、寫甚至領會文字內涵上更具美感。
“很多人反對繁體字的理由是認為繁體字難寫、難學,但事實并非如此!瘪R悅然說,當年他教外國學生學漢語,是把繁體字、簡體字同時教給他們的。
馬悅然也承認,把在中國大陸使用了近50年的簡化字改回繁體字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但考慮到中國5000年歷史的傳承,以及漢字美學的表達,付出這些代價是值得的。
臺灣地區(qū):希望兩岸“書同文”
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此前表示,海峽兩岸已成功舉辦多次經貿論壇,未來應該舉辦文教論壇,希望達到兩岸“書同文”的目標。他呼吁印刷、出版時應該采用“正體字(即大陸所稱的繁體字)”,手寫的時候可以采用“簡化字”。
據悉,馬英九對漢字的繁簡之爭已關注十多年。早在1993年任臺北市長時就曾發(fā)表講演,“為正體字(繁體字)請命”。他認為,正體字(繁體字)是祖先傳下的正統(tǒng)文字,不僅保存了文字的優(yōu)美,具有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書意義,易于學習,還可以保存、發(fā)揚傳統(tǒng)優(yōu)良文化。
臺灣師范大學一位教授也表示,從學術觀點看“正體字(繁體字)”與“簡化字”,他不反對臺灣地區(qū)的年輕人多了解“簡化字”,所謂知己知彼。
臺灣學者李鍌的建議是,兩岸“正體字”與“簡化字”的趨勢,可朝“識正寫簡”的方向走,即在印刷及正式場合中使用“正體字”,至于手寫,可寫簡化字,方便即可。
目前繁體字用于中國臺灣、港澳地區(qū)和北美華人圈中,使用人數約為3000多萬。簡化字用于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使用人數多達十幾億。日本、韓國原也使用漢字,近年已陸續(xù)出現簡化字。
語委專家:簡化字負面作用被夸大
恢復繁體字的建議代表著社會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強烈關注。一些語言專家目前逐步開始主張“識繁寫簡”、“繁體字申遺”。
“我個人不贊成恢復繁體字!眹艺Z委資深專家、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方面,簡化字的負面作用被夸大了。事實上目前簡化字沒有變得面目全非,從繁體字轉化到簡化字的文字數量并不多。
這位專家分析,從文字發(fā)展來看,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由繁到簡是文字發(fā)展的規(guī)律,講究的是簡便性和明確性。目前簡化字并沒有簡化到幾個文字不能分辨的程度,而是合乎相關要求的。所謂“繁體字承載傳統(tǒng)文化,簡化字破壞了文化傳承”的觀點過于夸張了,“如果越老的越好,為什么不用甲骨文?”
據介紹,漢字簡化字總表共包括2235個字,其中532個是從繁字體直接轉化成簡化字的,另外有1000多個是類推過來的。因此今天的青少年學習繁字體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難。
針對“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建議,教育部語用司負責人表示,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未做修改前,目前簡化字作為規(guī)范字的使用要求不會改變。據了解,這表明在公務活動、教育教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主要公共服務行業(yè)等領域,簡化字須作為基本用字。在其他領域,在有關法律法規(guī)允許下,對繁體字的學習使用不做干預。
◎ 鏈接
漢字簡繁史
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guī)律。最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筆畫相對簡單。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小篆比金文簡化,而之后的隸書又有繁化的趨勢,直到后來的唐楷繁簡相宜,漢字終于穩(wěn)定下來。
事實上,自南北朝以來,就出現了筆畫較少的俗體字。現存的元代刻本《水滸傳》中,已經出現“劉”的簡化字“劉”。實際上俗體字,或簡化字,一直都在民間流傳。
近代的漢字簡化,可以追溯到1909年鼓吹俗體字的《教育雜志》創(chuàng)刊。1920年錢玄同發(fā)表《減少漢字筆畫的提議》。
1935年8月21日,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化字表》,收字324個。
1956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目前流行的簡化漢字(簡化字),基本上以此為基礎。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可的簡化漢字共有2235個。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