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學前教育資源緊缺監(jiān)管缺乏,民辦園高收費難保高質量,公辦園設置入園門檻,業(yè)內人士擔憂:
“3年后可能一半幼兒沒學位”
本報5月28日“兩會”前瞻報道———《公辦園現“五年制”怪現象,民辦園高收費難保高品質》,一經刊發(fā)即被各大門戶網站轉載,使幼兒教育成為深圳最熱的話題之一,再度引燃這個城市對于學前教育緊缺和教育水平良莠不齊的叩問。對此,本報記者多方采訪,還原深圳幼教管理的種種現狀和發(fā)展瓶頸。
深圳需要逾40萬個幼兒園學位
《公辦園現“五年制”怪現象,民辦園高收費難保高品質》見報后,有多年幼教從業(yè)經歷的教育部門管理人員鄭先生打電話告訴記者,公辦園“五年制”和民辦園的“唯利是圖”與深圳學前教育資源緊缺有著分不開的關系。據其測算,再過3年,嬰兒潮的到來將會讓深圳學前教育學位極度緊缺,最多可能有一半的孩子沒有幼兒園上,而學位的緊缺也正是造成公辦園開設“五年制”設置入園門檻、民辦園重斂財的一個主要原因。
目前,深圳約有1000所幼兒園,約20余萬學前兒童學位。而根據《深圳市城市規(guī)劃標準與準則》規(guī)定,學前年齡段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9‰,就近入園率為90%,合47座/千人,也就是說每1000人中應該有47個幼兒園學位,而對比深圳市統(tǒng)計局2010年3月公布的數字,深圳常住人口為891.23萬來計算,深圳需要超過40萬個幼兒園學位。
“這幾年深圳每年出生超過10萬名兒童,3年后他們即將就讀幼兒園,到時現有的學位將無法滿足要求!编嵪壬f。
寶安現生源嚴重超編,3年后將更不堪負荷
寶安區(qū)幼教管理相關負責人表示,以現在寶安的幼兒園學位來看,學位供不應求,生源超編情況很多,“從數字上看,寶安區(qū)在園幼兒6.7萬,學位6.3萬,超員情況并不嚴重;實際上,一方面幼兒園出于安全考慮不會超編太多,另一方面新審批和小區(qū)配套幼兒園由于小區(qū)入住率不高,沒招滿人,因此,部分幼兒園超編的情況會比全區(qū)匯總的數字嚴重得多”。
鄭先生透露,深圳寶安區(qū)某民辦園招生規(guī)模為12個班,學位不超過400人,而現在在園幼兒有600人,仍滿足不了生源入學的需求。
記者從寶安區(qū)人口計生局了解到,2008年寶安區(qū)統(tǒng)計新出生嬰兒為4.7萬—4.8萬人,2009年由于常住人口統(tǒng)計口徑從居住1個月變?yōu)榫幼“肽?2009年寶安區(qū)統(tǒng)計新出生嬰兒為3.2萬。同比去除流動人口的影響后,寶安區(qū)幼教相關負責人預測寶安區(qū)3年后約需7.5萬個學前兒童學位,且這些緊缺的學位只能由民辦園來滿足,但政府又缺乏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幼教發(fā)展三大瓶頸
公辦園教育水平較好卻資源緊缺,民辦園眾多但教育水平卻良莠不齊,深圳該如何管理深圳學前教育?是不想管還是管不了?管理制度又存在哪些瓶頸?
法律法規(guī)缺失
被排除在學歷教育之外
深圳部分民辦園開出天價,卻無法保證應有的教育水平,對此,深圳市教育局學前教育管理部門表示,民辦幼兒園是市場調節(jié)自主定價的,在現有的政策法規(guī)下,政府有關部門沒有權力直接干預民辦幼兒園定價的高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民促法》)是制定民辦教育收費的一個依據,規(guī)定非學歷教育“收取費用的項目和標準,應當報價格主管部門備案并公示”,“在現行規(guī)定下,政府無法像管民辦中小學那樣,對它采用政府核定價格”。一名教育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市場管理體制下,管理民辦園收費的教育部門作為主管部門常常還不如物價部門有效。
歸根結底,是學前教育被排除在學歷教育、義務教育之外。這名工作人員稱,民辦中小學尚屬于學歷教育,采用收費審批制,民辦幼兒園則慣常被劃歸為非學歷教育,采用了收費備案制,報物價、教育部門備案并公示就可以收費。
寶安區(qū)幼教管理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深圳最后一家市一級公辦幼兒園是在1996年修建的,而市一級公辦園又在2003年前后轉制;寶安區(qū)則是2000年建設最后一個公辦園,之后深圳就基本不在學前教育上進行投入了,“這種情況下,即使深圳學前教育資源緊缺,政府都無計可施,只能讓民辦園去填補”。
政策執(zhí)行難
一出臺文件就有民辦園“反彈”
一名接觸深圳市幼教管理的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深圳受制于《民促法》對于民辦園非學歷教育的法律限制,在很多時候幼教管理部門的管理文件都會被民辦園的管理者視為不合理的約束。
“原來學前教育處一出臺文件的草案,剛到各幼兒園征求意見,第二天就有民辦園園主打電話到各個部門投訴和反映,說‘憑什么管我們’,而這些文件往往會因為和現行法律沖突以及民辦園的投訴等種種原因最后不了了之。”這名業(yè)內人士說。
參與互動(0) | 【編輯:侯冬華】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