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六日,“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來到香港中文大學,與學生進行交流。 中新社發(fā) 鄧慶樂 攝
十二月六日,“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來到香港中文大學出席講座,與學生交流。圖為航天飛行代表團向中文大學致送紀念品。 中新社發(fā) 鄧慶樂 攝
|
十二月六日,“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來到香港中文大學,與學生進行交流。 中新社發(fā) 鄧慶樂 攝
十二月六日,“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來到香港中文大學出席講座,與學生交流。圖為航天飛行代表團向中文大學致送紀念品。 中新社發(fā) 鄧慶樂 攝
|
中新社香港十二月六日電 題:“神七”航天員與香港大學生交談甚歡“感覺很好”
中新社記者 陳伊敏
神舟七號航天英雄的“太空旋風”刮到了香港高校,訪港的“神七”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一行今天下午來到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八大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展開交流,期間充滿歡聲笑語。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大講堂座無虛席。手拿國旗和區(qū)旗的全港八大院校約五百名大學生濟濟一堂,踴躍發(fā)問。身穿整齊藍色航天服的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有問必答,更不乏真情流露。而香港學生提出的關于飛天艙外服的技術和設計問題,連航天英雄翟志剛都大贊“夠專業(yè)”。
翟志剛:對愛人和子女都有愧疚
翟志剛發(fā)言時說,在太空行走的十九分三十五秒中,他體會到祖國科技的偉大;有幸成為“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中國人,能夠在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國人的足跡,更讓他為祖國而驕傲。
負責出艙完成太空漫步的翟志剛還講述太空打開艙門時為何看上去很困難。他說,即使在地面反復進行打開艙門的訓練,但是“天上和地面還是有差別的”,無法完全模擬真空和失重狀態(tài),加上穿上室外航天服后視線受阻,所以當時遇上困難,幸而最終順利完成任務。
被問及做太空人是否失去什么時。翟志剛感嘆道:失去了很多。航天任務繁重,時間上和精力有限,對家庭的照顧以及對子女教育方面沒有時間,因此他對愛人和子女都有愧疚。
劉伯明:我們三人心連心
有學生問三位航天員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聊些什么話題。航天員劉伯明回答,由于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不方便言語,“我們三個人心連心”,回答贏得一片掌聲。他還說,有時候大家會對視一眼,以示“狀態(tài)非常良好。”
劉伯明又提到,返回艙返回地球時,會經過黑障區(qū),飛船跟外界處于隔離狀態(tài),但飛行前,已經對黑障區(qū)非常了解,也知道離開黑障區(qū)后能再恢復通訊,F場的專家亦指出,雖然無法聯(lián)絡,但過程都在掌控之中。
劉伯明告訴在場學生,航天員的日常訓練難度相當大,過程艱辛,每日都要不斷加強體能練習,以便應付上太空的體力要求,因此雙手和上肢常感覺酸痛,“吃飯拿碗筷都困難”。然而,憑著決心、信心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動力,他們得以出征太空,最終完成光榮使命。他并鼓勵香港學生一同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努力。
景海鵬:“神舟七號”里感覺很好
航天員景海鵬亦道出他的肺腑之言:在“神舟七號”里感覺很好。
被問及如果可以在天上住一年,航天員們是否愿意,景海鵬立即“挺身而出”,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別說一年,他還表示,非常愿意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和航天事業(yè)。
話音剛落,掌聲四起。
張建啟:年輕了四十歲
代表團團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建啟一上臺就笑言,與香港青年一起心情愉快,“仿佛回到大學時代,年輕了四十歲”。他說,而今次訪港的各系統(tǒng)負責人也多為三十、四十歲的年輕人。他又鼓勵年輕人莫怕吃苦,要有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的精神,要有為民族之強大而默默奉獻的理想,為香港的繁榮和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奉獻。
有學生關心國家什么時候會出現女航天員。張建啟說,希望未來希望能盡快選拔出中國的女航天員,但目前的飛船沒有配備適合女性生活的設備,而且容納三個人就已擠滿了。因此,要給女性提供舒適的生活和工作飛行條件,仍需時日。
有幸作為學生代表上臺與航天員合影的香港城市大學英文系二年級學生陳健聰告訴記者,如此近距離與航天員接觸和交流,讓他大為振奮且感動!捌綍r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航天員,都是神情嚴肅,沒想到他們如此幽默風趣!眮碜钥萍即髮W化學系的一位男學生則表示“感覺很好”,航天員都很誠懇,今天的交流讓他獲益匪淺,更為國家航天事業(yè)的成就深感驕傲。(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