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湖北武昌火車站候車室內(nèi)擠滿了等待乘車的旅客。當日,受雨雪天氣影響,廣鐵集團湖南境內(nèi)京廣線供電接觸網(wǎng)多處斷電,電力機車無法通行,致使旅客列車出現(xiàn)多列晚點。武昌火車站采取措施,在新落成的候車室內(nèi)開通暖氣,確保滯留旅客不受凍。 中新社發(fā) 宋建春 攝
|
今年的春運形勢“雪上加霜”。來自交通部的統(tǒng)計表明,近日湖南、湖北、貴州、安徽、陜西、江西、江蘇的部分高速公路都因積雪或冰凍,采取了臨時交通管制或封閉措施,導致車輛嚴重擁堵。在廣州,《南方都市報》1月27日報道,滯留在廣州火車站廣場及附近的旅客達到15萬人。
針對上述問題,各地集中除雪設施和融雪物資,在積雪結(jié)冰的公路上除雪。湖南等地交管部門啟動了惡劣天氣道路緊急預案,廣州市也決定啟動異地安置應急預案。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對身處轉(zhuǎn)型時期的中國人來說,社會由封閉而開放,“出門難”和“回家難”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然而,近三十年來中國經(jīng)濟與社會取得令人賞心悅目的成就,正是得益于人們在不同的城市或者城鄉(xiāng)之間的流動與游走。
如杰克·凱魯亞克在其小說《在路上》中所說:“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敝袊诮ㄔO一個“在路上”的社會,一個朝氣蓬勃的社會,一個有希望的社會,因為“在路上”不僅是一個開放社會應有的旖旎風景,也是其能夠有所成就的必備條件。只是,春運以一種苦澀的口吻敘述了這個轉(zhuǎn)型時代特有的艱難。
凡擠過春運的人,凡在春運期間“拜”過票的人,多會談春運色變。對他們來說,春運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恐懼,是一種年年高企的“民生痛苦指數(shù)”。
今年春運,雨雪霏霏,春運綜合征被放大。在冰雪凍雨之間,人們期待政府及社會各界伸出救援之手,讓所有困于雨雪之中的共和國的游子,在其回家的旅途之中感受家一般的溫暖。誠然,當務之急是確保站區(qū)公共安全,有序地對滯留顧客進行轉(zhuǎn)移,并且不遺余力地幫助滯留的旅客能夠安全返鄉(xiāng)。然而,有關這場民生危機的反思,卻不能止于雪霽雨歇時。
此番隨春運而來的危機,除了源自大自然的風雪,也隱藏在管理細節(jié)之中。否則,為什么會有一年一度的“危機管理”?為什么每年春運都像是一場涉及全國的“戰(zhàn)役”?問題是,這場“戰(zhàn)役”通常是在春運來臨時熱身,在春運結(jié)束后淡忘。如果沒有制度上的跟進,如果連買票難、進站難、出站難這樣的問題都不能有效解決,那么一年年春運的緊張與危機,便會在所有管理者與公民的眼皮底下再度呈現(xiàn)。
所謂“危機”,既意味著危險,也意味著機遇。以社會進步的名義,相信在經(jīng)歷了這場雪災之后,管理部門應對下一場風雪的能力將有所加強。假如各個職能部門迅速行動起來,各盡所能,緊密配合,打破條塊分割,主動通報情況,發(fā)布有效信息分散客流,科學調(diào)度,加大運力配置,團結(jié)協(xié)作,共御災害,災難的損害會降到最低限度。
比如,妥善安置暫時滯留的旅客,定民心,順民意,顯民本;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帶頭到受災第一線去,到災情嚴重的地方去“雪中送炭”,去現(xiàn)場辦公;利用新聞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建立及時、通暢、真實的信息溝通渠道;同時,受災的群眾需要隨時聽到政府和外界的聲音,各級政府更需要隨時隨地了解災情,以便有效決策。
雪災幾十年沒遇見過,南方各省準備不足,各種設施的建設沒考慮可能發(fā)生的災難。京廣線的電線被雨雪凍斷,這在北方是不可想像的。這個教訓必須汲取,以做到防患在先。
然而,對一年一度的春運“危機”,更該引起高度重視。那些持續(xù)經(jīng)年的公開性危機,對社會的損害與吞食,遠甚于不期而至的、偶然的暴風雪。(社論)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