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嬌一案終因輿論的堅持和努力,將司法公正從干擾和扭曲中挽救出來。但與其說鄧玉嬌案是民意的勝利,不如說是司法經與輿論民意互動,而趨向公正的成功。
6月16日,湖北省巴東縣人民法院對備受關注的“鄧玉嬌案”作出一審判決,認為鄧玉嬌的行為屬于防衛(wèi)過當,且其屬于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又有自首情節(jié),所以對其免除處罰。盡管此案一度沸沸揚揚,但是終究,鄧玉嬌恢復了自由,法律擺脫了種種干擾,維護了司法公正與尊嚴。貫穿始終的蓬勃民意更是再次證明了輿論對推動司法公正的重要作用,此案也成為社會輿論維護司法公正的又一案例。
從最初對巴東縣警方草率定論的質疑,到對涉案官員以強凌弱的譴責,繼而“較真”案件細節(jié),步步逼近案件真相,直至此案達成目前相對公正的結果。鄧玉嬌一案雖歷經百轉千回、峰回路轉,但終因輿論民意的堅持和努力,將司法公正從干擾和扭曲中挽救出來。因此,與其說鄧玉嬌案有此結果是民意的勝利,不如說是司法經與輿論民意互動而趨向司法公正的成功。
起初,巴東縣公安局未經詳查取證就在通報中先入為主地認定鄧玉嬌“涉嫌故意殺人”,隨后在情況通報中的微妙措辭變化——“特殊服務”變成“異性洗浴服務”,“摁倒”改作“推坐”——從中我們可以咂摸出些許司法遭遇某種力量干擾、偏離公正軌道的味道。這些干擾,幾乎置法律于倒懸之境,陷司法于不公之地。所幸,面對這種撲朔迷離的干擾力量,公眾輿論持續(xù)關注,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糾偏作用,以滔滔民意挽回了法律尊嚴,維護了司法公正。
懸殊的社會身份、不對稱的權力差異、貧乏的權利救濟渠道……與涉案的三名官員相比,鄧玉嬌的弱勢地位十分明顯。這時,輿論民意對鄧玉嬌的同情,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對司法程序的關注和監(jiān)督,就有利于摒斥權力的干預,也有利于平抑這種差異。
但是,也有人認為輿論民意的參與是對司法的一種干預,這無疑存在誤解。輿論對司法的監(jiān)督并不是所謂的“干預”,而司法接受媒體與群眾的監(jiān)督卻恰恰是其題中之意,為的是最大限度地確保司法的公正,也只有在嚴密的監(jiān)督下,司法才能屏蔽權力干預,不斷進步,日趨完善,趨向公正。而只有不受權力干擾的、公正的法律才能體現(xiàn)正義、維護正義。
毋庸置疑,公眾的正義感和同情心不能取代法律的角色,公眾輿論也不能代替 司法審判,但同樣毫無疑問的是,公眾對法律的監(jiān)督作用不可或缺,輿論對司法的糾偏作用也不容忽視。具體到鄧玉嬌一案中,輿論的持續(xù)追問和不懈努力確實推動了真相的揭露,維護了司法公正。
我國的法制進程表明,社會輿論與司法的良性互動,可以促使司法向更完善地保護公民權利的方向邁進,同時推動司法制度本身的變革,通過制度積累來構建完備的法律體系。比如“邱興華案”掀起的對“死刑犯人做精神鑒定”的討論;比如“佘祥林案”,對防止刑訊逼供及完善國家賠償制度的推動作用;又如劉涌“黑社會”案對“程序正義”的普及……在這些案件中,社會輿論就通過與司法的良性互動,推動司法趨向公正。
鄧玉嬌案牽動人心,其間種種,讓人五味雜陳。峰回路轉之后,鄧玉嬌終獲自由之身,然其歷經磨難創(chuàng)傷的心靈情何以堪?我們唯愿這一次代價能換來社會的反思和更大的進步,避免第二個“鄧玉嬌”的出現(xiàn)。(作者:薛世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