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鄧小平與卓琳結(jié)婚時的照片。 中新社發(fā) 賈國榮 攝
中新網(wǎng)8月1日電 鄧小平夫人卓琳的遺體告別儀式初定于8月10日在北京八寶山舉行。按照其本人遺愿,遺體和角膜捐獻出來,骨灰將撒向大海,在那里與自己摯愛的丈夫重逢。
昨天是位于北京景山后街米糧庫胡同鄧家院內(nèi)卓琳靈堂接受悼念的第二天,仍有不少親友前來吊唁,但已經(jīng)安靜不少。當(dāng)有人進入大門打開,便可看到院子里著名的“雙龍樹”——兩棵油松隔著小路相互依偎。卓琳比鄧小平小12歲,都屬龍,所以有媒體把這兩棵樹當(dāng)作兩位老人的象征。
這是一個兩進的普通院子,灰磚灰瓦,方方正正,院內(nèi)種滿了花、草、樹,郁郁蔥蔥。鄧小平全家于1977年搬到這里。
在一個約20平方米、典型的老北京廳堂里,卓琳的遺像當(dāng)中擺放,照片上的她,精神飽滿,笑容爽朗。據(jù)悉,因為卓琳一生幾乎沒什么個人照片,幾乎都是與家人的合影,這張是她在一次赴美演講時抓拍的。周圍擺滿花圈,整個靈堂非常肅穆低調(diào)。
白天陸續(xù)有吊唁的車輛進入鄧家大院。每有車輛抵達,門口幾名身著便裝、手臂上挽著黑紗的工作人員便會上前詢問吊唁者的姓名、身份,與手中的名單核對后才予以放行。米糧庫胡同的東口,停著兩輛警車,四名警察在路口巡邏,但并不限制行人出入。
昨日下午,江西省新建縣原拖拉機修造廠的工人程紅杏來到鄧家。鄧小平被下放江西時,時任拖拉機修造廠電工班班長的程紅杏曾與卓琳一起勞動三年多,結(jié)下深厚感情。“我那時候還是她(卓琳)的小程師傅。”
程紅杏介紹,他們獲悉卓琳逝世的消息后,廠里也布置了一個靈堂,舉行了悼念活動,這次是拖拉機修造廠的全體老職工寫了一封信紀念卓琳,她專程隨同新建縣的領(lǐng)導(dǎo)前來,遞交給了鄧家子女。
卓琳出身名門,本名浦瓊英,云南宣威人。父親是名實業(yè)家,經(jīng)營著名的宣威火腿,曾是追隨孫中山革命的北伐軍少將。她是云南省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xué)生,一邊學(xué)習(xí),一邊參加抗日救亡進步活動。七七事變后,她同兩個姐姐來到延安,并在這里結(jié)識了鄧小平。
翻開卓琳的履歷,她的頭銜只有“秘書”二字。但鄧小平波瀾壯闊的一生,卻離不開她的執(zhí)手相隨。特別在文革期間小平挨批斗、失去自由時,她仍在身邊,陪他一起勞動、散步,風(fēng)雨同舟相濡以沫。
1978年10月和1979年1月,鄧小平先后訪問日本、美國,卓琳都隨同出訪。在國際交往的重大場合,有人評價卓琳的表現(xiàn)溫文爾雅、落落大方,以中國女性特有的端莊,和鄧小平一起給國外友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在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的白宮日記中,記錄著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夫婦在肯尼迪中心觀看演出的場景?ㄌ貙懙溃鹤詈笠粋節(jié)目是約200名美國兒童用中文合唱《我愛北京天安門》,鄧小平與夫人卓琳走上舞臺,熱情擁抱和親吻了這些美國孩子,此舉讓很多美國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1997年2月鄧小平去世,骨灰撒入大海。同年7月香港回歸,卓琳穿上新衣服,踏上香港的土地,完成鄧小平“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夙愿。女兒鄧榕說:“當(dāng)時,中央提出請媽媽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的一員參加香港政權(quán)交接儀式。她特別激動,因為她知道自己是代表爸爸去的。在香港回歸前的那一夜,媽媽徹夜未眠!
“她說,我能代表小平同志完成這個遺愿,他在九泉之下也會感到高興和欣慰的!编囬呕貞浀。卓琳對鄧小平付出的,是一種忠誠的信仰,遠遠超越了妻子對丈夫的愛。
卓琳的最后一次公開報道,是在去年汶川大地震時:中國紅十字會證實,5月13日和5月14日,卓琳的家人連續(xù)兩天匿名捐款后,5月15日,卓琳老人又拿出自己積蓄多年、不足10萬元的工資,準備全部捐出。老人還特地向家人籌措了部分資金,湊足10萬元的整數(shù),而所借部分將從她日后的工資里扣除。
2009年7月29日,是巧合還是一種約定,卓琳也在自己93歲時追隨心愛的丈夫安詳而去。簡易的靈堂當(dāng)夜即搭設(shè)完成,30日起接受親朋好友的吊唁,暫未向公眾開放。四川廣安前來吊唁的官員表示,10日他們會再回到北京八寶山,參加卓琳的遺體告別儀式。(綜編自新京報、成都商報、中新社、新華社等報道)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