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0月14日電 香港《大公報》14日刊出評論說,高雄港,因處在臺灣南部的民進黨大本營,與大陸交流相對滯后,加上全球其他港口的崛起,高雄港逐漸沒落。“港口明珠”光芒不再,盡管與全球的經(jīng)濟氣候有關,但主因可以歸咎為當時兩岸無法直航,使大陸轉口貨柜與物流業(yè)務無法利用高雄港。如今大陸致力發(fā)展海西特區(qū),高雄港應以此為契機,尋找合作機會,融入海西特區(qū),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
文章摘編如下:
無黨籍大高雄市長候選人楊秋興日前認為,未來力爭將高雄設為臺灣的“經(jīng)貿特區(qū)”,與大陸的海西經(jīng)濟區(qū)對接,相互提升。國民黨大高雄市長候選人黃昭順昨天亦不約而同地提出,高雄港應與大陸華南一帶的港口群合作,以增加高雄港的海運轉口運輸。
自兩岸關系于二零零八年大有改善以來,臺灣北部和中部與大陸的合作較密切,而南部因是民進黨大本營,與大陸的交流相對滯后。如今有兩位候選人皆提出高雄應融入大陸海西特區(qū),值得關注。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高雄最大的優(yōu)勢是擁有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港闊水深、潮差低、不結冰、可作業(yè)天數(shù)長,位處東亞太平洋航線中心點,區(qū)位優(yōu)勢得天獨厚,加上精良的集裝箱裝卸技術,優(yōu)質的服務,曾在全球貿易與航運尤其轉口運輸上占據(jù)重要位置。高雄港在2000年前,曾連續(xù)8年保持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紀錄。然而,“花無百日紅”,2000年因韓國釜山港裝卸量大幅增長,高雄港退落至全球第四。2002年被上海超越,2003年再被深圳超越,排名掉落至全球第六。2007年底,高雄港又被荷蘭鹿特丹和中東的迪拜港超越,排名跌至世界第八,2008年更跌出十大之外,2009年被天津港超越,排至十三名。
“港口明珠”光芒不再,盡管與全球的經(jīng)濟氣候有關,但臺灣媒體分析,高雄港沒落的主因可以歸咎為當時兩岸無法直航,使大陸轉口貨柜與物流業(yè)務無法利用高雄港。2000年釜山港擊敗高雄港,正是拜取得大陸轉口貨柜業(yè)務所賜。當時的民進黨當局在政策上遲遲不愿正視兩岸不直航的代價,眼巴巴地看著高雄港的貨柜吞吐量日漸減退。
臺灣一位長期生活在高雄的學者、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吳濟華教授指出,高雄港近十多年來錯過了兩次機會:一是香港回歸前,高雄很有可能取而代之,成為亞洲營運中心或是運籌中心,可惜這個機會錯過了;二是上海洋山港啟用之前,高雄還有一個機會作為亞太海運中心,讓整個長江流域的貨物,包括洋山港,都透過高雄轉運,但這個機會還是沒掌握到。結果,洋山港靠大陸市場興起后,因為營運量大,拉低成本,貨柜量不停增長,在2002年竟超越高雄港,連臺灣的航商也跑了過去,運量跟著帶走。不過,吳濟華又強調,如今還有第三個機會:近年大陸致力發(fā)展海西特區(qū),高雄港應以此為契機,尋找合作機會,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
相較于深圳特區(qū)、珠海特區(qū),不少人對“海西特區(qū)”可能會覺得陌生。其實,自2005年大陸就已宣布成立海西特區(qū),視之為兩岸交流“先試先行”地區(qū),在政策上給予最大方便與優(yōu)惠。它以福建省為主體,往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往東與臺灣、往西與廣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周邊涵蓋了浙江、廣東、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區(qū),是近年來大陸發(fā)展最快速的地區(qū)之一,被譽為是中國大陸經(jīng)濟成長的“新引擎”。
高雄離海西特區(qū)中的廈門僅165海里,這種地緣優(yōu)勢有利高雄與福建對接,成為兩岸聯(lián)系的重要渠道。此外,高雄港航線密集,有372航線與世界主要港口連接;地理位置優(yōu)越,居主航線之樞紐位置,可連接短程接駁航線及長程遠洋航線;港口鄰近工業(yè)區(qū),有利于發(fā)展加工出口、倉儲物流,提高產(chǎn)品附加價值及貨源。倘若高雄融入海西特區(qū),與區(qū)內各港口策略聯(lián)盟,應是大有可為。(朱穗怡)
參與互動(0) | 【編輯:程濤】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