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刊登署名文章,作者列舉中國古語及典故強調對新加坡政府推廣雙語教學政策,堅持讓華人學華文,號召學校用不同方法教導華文以及扭轉華族家庭講英語趨勢等措施,用于在新加坡發(fā)展華文教學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文章摘錄如下:
最近,報端的論者,發(fā)表了很多篇關于新加坡的華文教學法的的論述,各家各派,眾說紛紜。我希望我以下的說法,對討論新加坡的華文教學法問題能有所輔助。
一、經國之大業(yè)——母語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有的新加坡人棄母語有如棄敝帚,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事。好在新加坡政府,以罕有的決心,挽狂瀾于未倒,堅持雙語教育的進行。李光耀資政最近更是提出要以新的華文教學法,讓華族學子重拾學習華文的興趣。李資政所提出的不要聽寫和默寫的教學法,很多論者見仁見智,看法莫衷一是,我想這是正常的現象,這些只是討論教學的技術性問題。我是覺得,李資政提出的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即華族子弟,人人必須學好華文華語,華人學好母語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誤,李資政是要借此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即政府一定會堅持新加坡的雙語的教育政策。唐代的韓文公說:“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也!蔽沂钦J為,一個國家的教育政策,才真正是經國之大業(yè),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一著之差,滿盤皆輸。
二、黍離之悲——周朝傾覆之后,有一天周朝的一位大夫回到了故都,見到了以前的宗廟宮室所在地,都種滿了禾黍之類的農作物,這位大夫見到如此景象,哀傷不已,徘徊著不肯離去——這是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黍離之悲”的典故。周之大夫是哀傷著故國的 文化禮儀的流失。如果新加坡華族不學華文華語,失去了華族文化的根,其后果將不堪設想。我想,凡是有遠見的政治家,都不愿見到“黍離之悲”這種情景的出現。新加坡已有百分之六十的家庭用英文,如果有一天這百分率進而變成了百分之百,那么華族文化的流失是很肯定的事了。到那時候,再來哀傷已經太遲了。
三、挾泰山而超北!献诱f:“挾泰山而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而非不能也”。這是儒家學說之中有名的“不能與不為”的哲學命題。這命題幾千年來,激勵著華族力求上進,力求突破。華族子弟現在要將母語學好,就像是幫老人買一支拐杖,要幫的話是一定能做到的。同理,新加坡教育部要將華文教學法搞好,也并不是像要舉起泰山飛越過北海一樣地無能為力。我們需要更多老師在報章發(fā)表專業(yè)看法,集思廣益。
四、多管齊下——華族文化藝術,多姿多彩。華文教學可融入于華族文化藝術的活動之中。除了華族戲劇之外,我想可包括民歌、古詩詞、書法、繪畫、舞蹈、圍棋、中國象棋等活動。尤其是圍棋,它的變化是10的后面加700個零那么多。華族學生學了圍棋,對中華文化藝術一定有著自豪感,這就會帶動他們的學華文的興趣。
五、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中國近代的雙語或多語專家:季羨林、林語堂、錢鐘書、梁實秋、漢素音等人,都寫得出一手好英文,他們的華文國學根底更是深厚,因為他們從小背的都是四書五經。新加坡華族學子之中,如果能力做的到,應鼓勵他們背書。唯其如此,將來他們用起雙語來才能得心應手。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學生要雙語精通,一定得下苦功夫。就是舊時我們這些華校生,為了掌握學英文,也是死記硬背一些英文單詞或篇章,結果也是有很多人上了大專。
六、先天下之憂而憂——宋朝名政治家范仲淹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國儒家士大夫,就是秉承著這種思想,為中國屹立于世界起了巨大的作用。我國政治家,如看到了教育政策有了偏差或社會現象有了不妥當的走勢之后,起而糾正,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表現,如此則母族文化將永存。當然現在當務之急是如何使更多華族子弟,喜歡學母語。
綜觀以上所述,結論是:新加坡必須堅持雙語的教語政策;華人學自己的母語,天經地義;學?捎貌煌椒ń虒刚Z;新加坡太多的華族家庭講英語的趨勢必須扭轉;華族如不學自己的母語,華族文化也將流失。(林冠雄,作者是退休中學教師)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