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神木縣今年3月1日起推行全民免費醫(yī)療,定點醫(yī)院病床因此而爆滿。對此,一位當?shù)卣賳T說:“政策的推行沒有顧及到公眾的素質,目前當務之急不是資金的問題,而是如何應對公民道德風險才是關鍵。” (5月17日《華商報》)
拿道德素質當政策受阻的替罪羊,是最沒技術含量的一種,所以我們不應急著下這
個結論。大家都還記得,不久前,重慶低保戶還因社區(qū)領導一句“可報銷部分醫(yī)療費”而“高興死了”的悲劇。久未吃葷的人,會一口氣吃掉四個雞腿,不管自己能否消化;而“全民免費醫(yī)療”也像饑荒時,給饑民一筐白面饅頭一樣。這種誘惑是沒法想象的。這樣的語境下,幸福資源相對稀缺,也別具殺傷力。這也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而不能歸咎于所謂的道德素質。
再者,免費醫(yī)療政策,不就是為看不起病的人提供免費治療嗎?為何當病床爆滿、政府財力不濟時,又說公眾道德堪憂呢?是否以民眾需求為施政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應是考量服務型政府的標尺。當服務效果不好時,政府第一反應顯然該是反躬自省,檢查服務方法是否存在值得改進完善之處,而不應是指責被服務者道德素養(yǎng)。
沒有哪個健康人,喜歡呆在病床上裝病,賴在醫(yī)院不走。從理想的角度和政府的本質上講,“病有所醫(yī)”是其當仁不讓之責。所以在看病難看病貴的陰云之下,面對在家隱忍多年現(xiàn)在才涌入醫(yī)院求診的患者,政府應由衷感到羞慚,這只是彌補歷史欠賬而已;而絕對不該洋洋自得地盤踞道德高地,居高臨下指斥患者。
請問神木縣當初推行的目的是什么?是切實讓民眾受惠,還是只追求一個“全國第一”名號的轟動效應?若是前者,那在新政策出臺前可有做過縝密而科學的市場調研?有沒有廣泛傾聽相關專家意見和民眾訴求?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免費醫(yī)療是否可考慮漸進式推進,而非放衛(wèi)星般的“大躍進”?一上來就給一個驚艷的承諾。施行后卻感到財力壓力,難以為繼。雖說政策不是兒戲,朝令夕改也不是不行,但千萬要慎重。政策若成難以兌現(xiàn)的空頭支票,這種給人希望后再讓人失望的政策,不僅對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種戕害,如若再導致部分患者因治療計劃變故而耽誤了康復,那就是一種罪過了。(李曉亮)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