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金庸大戲《神雕俠侶》將于4月底在浙江新昌正式關(guān)機(jī),記者昨日對張紀(jì)中進(jìn)行了獨家專訪,這個有大胡子導(dǎo)演之稱的張紀(jì)中向記者暢談了他的拍攝過程,同時透露,他今年年底要開拍《碧血劍》,而且很想嘗試一下拍攝古龍武俠小說。
李亞鵬沒那么糟吧
記者:(以下簡稱“記”):人們之所以會對你拍攝的武俠作品有爭議,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你在對演員的選擇上面,比如早期的李亞鵬和周迅,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張紀(jì)中:(以下簡稱“張”):我覺得李亞鵬沒有那么糟,比如很多人說,李亞鵬把郭靖演得太傻了,其實郭靖本來就是很木訥的,李亞鵬并沒有把他演傻,郭靖就是憨。
記:那你怎么評價周迅呢?
張:在《射雕英雄傳》中,我覺得周迅演得很不錯,惟一不太令人滿意的是她在配音的時候,熱情不夠,換句話說,她太冷靜了。
記:現(xiàn)在傳聞李亞鵬和王菲馬上就要舉行婚禮了,你會去參加他們的婚禮嗎?
張:如果他們邀請我參加,我當(dāng)然會去。
拍《神雕俠侶》太艱苦了
記:這次《神雕俠侶》,人們對黃曉明演楊過、劉亦菲演小龍女心存懷疑,那從現(xiàn)在實際拍攝的情況看,你對他們的表演滿意嗎?
張:我先來說黃曉明吧,他演得真的很好,不過拍攝這部《神雕俠侶》也讓黃曉明在意志力上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我們的拍攝地在海拔3500米,所有的人都要克服海拔高帶來的呼吸困難,黃曉明要努力做到的就是不能在拍戲的時候喘,這很難。劉亦菲和黃曉明一樣,在演這部戲的過程中吃了很多苦,比如她跳入很臟很臟的水中拍戲。這個女孩子實在很敬業(yè)!
記:在《神雕俠侶》中有很多大場面的戲,群眾演員動用了多少呢?
張:300多人吧。
記:古墓也是你們自己搭建的吧,有多大呢?
張:1000多平方米。我覺得搭建得太漂亮了,很“對路子”。
準(zhǔn)備好了會拍古龍的小說
記:你對這次拍攝《神雕俠侶》滿意嗎?
張:《神雕俠侶》基本上達(dá)到了我80%的要求,但是還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說實在話,拍攝這種作品,真的很不容易,遠(yuǎn)比拍攝其他電視劇復(fù)雜10倍。所以,現(xiàn)在我馬上要出一本書《行走江湖》,這里面詳細(xì)地闡述了我如何拍攝這種電視劇以及與電視劇的制作相關(guān)的一些問題。
記:這本書什么時候發(fā)行?
張:“五一”期間就上市了,《行走江湖》中就包括了我拍攝《神雕俠侶》從最開始的構(gòu)思,到后來實際運(yùn)作的過程。記: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拍攝了《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雕俠侶》四部金庸的作品了,而且你還打算繼續(xù)拍下去,為什么呢?會不會覺得總拍一個作家的作品有些煩?
張:因為投資方很希望我能一直拍下去,我就停不下來了,而且從我本身來說,我非常喜歡金庸的作品,所以這么一個接一個地拍下去也不會覺得煩。
記:你接下來要拍金庸的作品是什么呢?
張:我要拍《碧血劍》,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做出了《碧血劍》完整的備忘錄,今年10月份左右會開拍,然后明年上半年,拍攝《鹿鼎記》。
記:那有沒有想過去拍別的武俠作家的作品呢?比如古龍的小說。
張:我想拍古龍的作品,比如他的《楚留香傳奇》就特別好,不過他的作品和金庸的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飄渺,如何能夠把這種飄渺拍出來,是一個問題,需要花時間去研究,我現(xiàn)在比較遺憾的是,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研究,因為投資方要的是快速收成,多一天時間就是多很多的成本投入。但是我確實很想拍。
最難忘拍《水滸傳》時候出車禍
記:那么你拍攝了這么多部金庸劇,你最大的心得是什么?
張:我想,武俠劇最終還是要塑造人物,剛開始我進(jìn)入武俠的世界,也是注意風(fēng)景等非人物本身的因素,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是大錯特錯的,只有人物才能長存。
記:你拍攝的電視劇,大都引來了很高的關(guān)注,有人說,這是你很會炒作的成效,如果把炒作看成一個中性詞,你覺得你自己會炒作嗎?
張:我不會炒作,之所以我的作品引來關(guān)注,是這部電視劇本身的關(guān)注點高。
記:現(xiàn)在再回顧一下自己初次接拍金庸作品的情況吧。
張:有一次我們特別偶然地看到了一個電視報道,在報道中,金庸說,如果誰能拍我的戲像拍攝《水滸傳》那樣的大制作,我就一元錢把我的作品版權(quán)賣出。看到這樣的消息,我和文學(xué)部的人趕快和金庸聯(lián)絡(luò),給他寫信,然后見面商談此事,于是就有了這部《笑傲江湖》。
記:在你這么多年的拍片過程中,有什么特別難忘的事情嗎?
張:有兩件,1995年3月8日,在拍攝《水滸傳》的時候,我去看外景,出了車禍,動了大手術(shù),足足在床上躺了五個月,但是電視劇還是要拍啊,我就完全是在病床上指揮,直到現(xiàn)在,我的腿里面還有鋼板呢!(來源:北京娛樂信報;記者郝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