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真有絕世好劍?名劍,世人皆想據為己有,那么棠溪劍因何失傳?棠溪劍再現,能否揭開塵封千年的古劍謎團?
劍,作為冷兵器時代重要的格斗武器,在中國古代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古人以佩劍顯示身份與地位,因關系到政權鞏固與王權尊嚴,歷代統(tǒng)治者對劍的要求也是頗為嚴格,于是便產生了諸多史傳名劍。
世上真有絕世好劍?名劍,世人皆想據為己有,那么棠溪劍因何失傳?棠溪劍再現,能否揭開塵封千年的古劍謎團?
劍,作為冷兵器時代重要的格斗武器,在中國古代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古人以佩劍顯示身份與地位,因關系到政權鞏固與王權尊嚴,歷代統(tǒng)治者對劍的要求也是頗為嚴格,于是便產生了諸多史傳名劍。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里列出了當時天下的九大名劍,依次為棠溪、墨陽、合伯、鄧師、宛馮、龍泉、太阿、莫邪、干將。這個排名被后來的很多史書引用,而居于首位的棠溪劍,就是產于河南駐馬店的西平縣。
采訪(棠溪寶劍傳人 高慶民):這九大名劍它并不是同一個時期產生的,它是漫長的一千七百多年,才被我們先人總結歸納了九大名劍,而這九大名劍它由于不是一個時期的,它是一個順序,而棠溪呢,它最久遠,它最悠久,原始老先人總結出來做的第一把劍,就叫棠溪劍,由于這把劍它的技術被后人來傳承,當然后來其它的八大名劍也是這個劍的延續(xù),后人做的,當然也是我們現在的先人們做的,所以它的順序它就排到前面了。
按照這種說法棠溪劍被排在了第一位,那么棠溪劍又有什么獨特之處呢?
在河南西平縣西南部的一片淺山區(qū)處,有一條名叫棠溪的小河,泉水清澈,兩岸生長著茂盛的棠梨樹,棠溪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采訪(棠溪寶劍傳人 高慶民):棠溪水里面蘊含很多的微量元素,適合于淬刀劍,而我們當地的礦產資源又非常的豐富,通過我們的老先人挖掘的礦產資源,治煉成鋼材,再通過我們的先人總結的一套熱處理技術改進技術,才造就了我們西平棠溪的悠久歷史和它曾經的輝煌。
西平棠溪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冶鐵鑄劍的圣地與軍工基地,也是重要的冶鐵基地,是中國迄今發(fā)現最早、保護最完整的冶鐵遺址區(qū)。戰(zhàn)國群雄爭霸天下,逐鹿平原,劍是軍事征戰(zhàn)中制勝的關鍵武器,誰擁有更強大的武器就意味著誰將擁有天下,這時西平崛起了,一時間,西平一帶在當時號稱天下第一大兵工廠。
采訪(河南省西平縣文物管理所所長 康曉華):冶爐城是鐵官所在地,歷史上有記載,在漢晉時期,朝廷派鐵官在這住,鐵官所在,也是冶鐵的一個重地,冶爐城面積很大,為棠溪河所環(huán)繞,幾十萬平方米。歷史上有朝楚暮韓,早上起來還屬楚國,到了晚上就歸韓國了,說明兵家爭奪的很厲害。
20世紀以來,河南省西平縣,這塊相對封閉的土地引起了眾多考古學者的興趣。規(guī)模龐大的戰(zhàn)國冶鐵遺址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發(fā)現,從眾多遺址的發(fā)現與史料的記載中,專家稱,河南西平縣、舞鋼縣等地在西周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當地的冶煉兵器的軍事重地。
如今,曾經結實的夯土城墻,已經雜草叢生,兩千多年前輝煌的冶鐵鑄劍工程難道消失了嗎?人們開始懷疑史書上的記載。直到1958年的一天,西平人在開挖水庫的時候,一個因不影響施工而被僥幸留下來的圓柱形物體,揭開了西平冶鐵鑄劍的神秘面紗。
采訪(河南省西平縣文物管理所所長 陳衛(wèi)東):發(fā)現的酒店(西平酒店村)冶鐵爐,是一個豎式爐,上半部是橢圓形,鍋底狀爐缸,直徑是1.7至2.7米,現在這個爐子的殘高是2.28米,主要有兩部分,上半部是爐缸,主要是冶煉,下半部是井桶狀,主要是鼓風,這個作用。
根據文物專家的考證,這就是修建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也是最早使用耐火材料的冶鐵爐,經過兩千多年的風化,它現在的殘高只有兩米二八。
古有“十里棠溪十里城”之說,傳說戰(zhàn)國時,西平的冶鐵鑄劍區(qū)域有四百八十多平方公里,僅工匠就有七千多人,棠溪城與冶爐城、合伯城齊名,都是當時久負盛名的冶鐵鑄劍地。能稱為“城”,可見它的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遠。這不禁讓人想到“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宏大冶鐵鑄劍場面,還有城中穿梭的人流,來往佩劍的武士、行進的車馬、招展的酒旗和高聲的叫賣。
采訪(河南省西平縣文物管理所所長 陳衛(wèi)東):冶鐵鑄劍也帶動當地商業(yè)非;钴S,商人、雜耍藝人,包括形形色色的民間藝人穿梭于其間,當時商鋪林立,有酒店、客棧眾多。
根據史料記載,棠溪寶劍源于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達到頂盛,曾稱雄七國,可如此利劍,在唐代末期卻忽然消失了,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采訪(河南省西平縣文物管理所所長 陳衛(wèi)東):古代棠溪劍據史料記載,其特點主要是強、韌,主要一句話是鋒利。它消失的原因主要就是唐太和元年,李愬進攻蔡州(今河南省蔡州市) ,就是現在的蔡蔡,途徑西平的時候,他看到當時工匠在制造兵器,他十分震怒,一把火把它燒了,有些工匠開始逃跑,沒有跑掉的就給殺害了,從此以后棠溪劍就萎靡不振了。
冶煉基地被毀,劍消失了,工匠們也被下令屠殺,但絕大多數并沒有死,而是四處逃亡,這也使古老的冶煉工藝在歷經戰(zhàn)火之后流傳了下來。
20世紀40年代,還是這片土地,畢業(yè)于北洋大學堂(現天津大學)的高錫坤創(chuàng)辦了大陸鐵工廠,這是河南西平縣的第一個鐵工廠,高錫坤開始尋夢與挖掘棠溪寶劍生產絕技的探索之路。高慶民是他的兒子,8歲就已經是父親煉劍的幫手了。幾十年的堅持,上萬次艱苦卓絕的實驗,父子兩代人的心血和汗水,終于在1986年6月的一個夜晚,高慶民鍛打成了削鐵不卷刃、彎曲90度而不折不變形的劍身!父子倆緊緊擁抱在了一起,大哭了整整一夜。失傳千年的冶煉鑄劍絕技再現人間。
恢復后的棠溪寶劍全部采用傳統(tǒng)手工工藝,共需30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劍條的鍛打就得經過熱煉、冷煉,要反復折疊鍛打,經過多次淬火之后,才能使其成為強、硬、韌、彈四大特性的棠溪寶劍劍條。
采訪(棠溪寶劍傳人 高慶民):這把寶劍要通過320多道工序才能鑄成,要通過反復的折疊鍛打,熱鍛、冷鍛、熱處理,正火、淬火、退火、回火,要經過手工的研磨,僅磨都得幾十遍,它就是一把真寶劍,在古代就是一把舉世無雙的兵器,寶貝叫國寶。過去說一把好寶劍可以價值連城,可以說十年磨一劍,這并不夸張。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劍慢慢被其它兵器所取代了,淡出了戰(zhàn)場,但是它的象征意義卻從未在中國人的心里褪色,人們不再追求劍的鋒利、堅韌,而是給它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
采訪(棠溪寶劍傳人 高慶民):比如這一把劍,叫國威劍,這把劍它在運輸的期間,它就是一個劍盒,展開以后就變成一個抽象的華表造型,并且它由三個字組成的,這一橫一橫一撇一捺這是一個天字,這樣看一橫一豎一點是個下字,這是一橫兩點一橫一豎,是個平字,組成天下平三個字。這個龍的造型是60公分長,另外上面,我們鑲嵌了兩塊寶玉,寶玉上面我們雕刻了56個民族的圖騰,這個龍的尾巴上,由兩個半圓組成的,它象征我們的祖國與日月同輝。
數千年來,蜿蜒不絕的棠溪河從未有過中斷,盡管已沒有當年行船運礦、車水馬龍的場面,但綿延的河水流過春秋,淌過冬夏,似乎在向世人說明當時曾有的輝煌。如果說棠溪寶劍的重現是一種奇跡,那么那其他八大名劍呢,是否也能重出江湖,亮劍天下呢?我們期待這一天。
記者 周小云 趙杰 河南報道
解說 陳虎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