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又平:臺灣的農產品出口到中國大陸去,它逐年的成長對臺灣的農民生計有極大的幫助,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于市場,因為臺灣過去我們自己內部的市場它的胃納有限。臺灣本身是小農經營的這種經濟形態(tài),在這種狀況之下,它的調節(jié)銷售的能力本來就有限,每一次如果說季節(jié)一變化,臺灣的水果或者是某一些農產品突然豐產的時候,就會造成谷賤傷農的情況,那么這種情形當局也沒有能力來解決,民間的市場也無法快速地消納掉這么多增生出來的產品,那怎么辦呢?過去很多人只好讓這些產品倒到垃圾桶里面去,或者是就地焚毀,可是今天因為有中國大陸這個農產品市場的存在,讓臺灣的農民能夠在豐收的時候,順利的將他們這一些產品能夠銷售到中國大陸去。
不僅是如此,中國大陸的這個市場的成長,我覺得它另一方面促進了臺灣自己技術的提升,也就是說新的市場有新的需求,而這個新的需求會帶動農民,臺灣的農民是非常靈活的,臺灣的農民曉得說隨時根據他所面對的消費市場的需求、口味,去修正、調整、改善他自己的產品。所以對臺灣的農業(yè)技術來講,它是一種無形的推動力。不僅是如此,臺灣的農民過去這幾年,因為農產品能夠外銷中國大陸,那么中國大陸市場所獲得的利潤,對于過去這幾年臺灣農民過得這么苦的日子情況來說是一大改善。臺灣的農民大概是非農,也就是城鎮(zhèn)市民的收入大概只有79%到80%左右,在這種狀況之下,你要改善農民的收入,就是要想辦法增加他的產品市場的消費量。臺灣自己消費有限,今天中國大陸市場對臺灣農民來講是一大福音。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這樣一組數字,臺灣農產品輸入到大陸的金額從1997年的1456萬美元,逐步成長到了2006年的4億3千多萬美元,成長了近30倍,那么,臺灣的農產品對大陸出口的迅速增長對臺灣的經濟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王鴻薇:沒有錯,就像剛才主持人說的,從1997年到2006年,光是在大陸市場的部分是成長了30倍,我們可以說在臺灣放眼所有的市場來講,幾乎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市場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可以成長這么多。而且2007年臺灣對大陸跟香港的農產品的出口已經超過日本,根據過去的經驗法則來說,我們幾乎可以確定一件事,也就是大陸成為臺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市場這樣的趨勢,在短時間是非常難逆轉的。當然大家就談到說,對臺灣經濟有什么樣影響?當然有很大正面的影響,一個這樣的市場這樣快速的崛起,對于臺灣的農民來講,臺灣的農產品來講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出路。
鄭又平:我個人的看法是,除了現在有的商品之外,將來的精致農業(yè),以及農業(yè)技術的繼續(xù)交流都會是兩岸之間在農業(yè)合作上可以大展身手的場所。
主持人:非常感謝二位對以上話題所做的說明和分析,謝謝。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