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年十一月,臺灣當局開放臺胞來大陸探親正好二十年。
福建東山島上幾對劫后“鴦鴛”重團圓的故事,是兩岸關系變化發(fā)展的一個縮影,承載著臺灣與大陸悲歡離合的不幸,又維系著兩岸生死相連的親情。自臺灣開放臺胞來大陸探親以后,每年回東山探親的去臺人員都有二千多人,回東山定居的有三百多人。
兩岸親情難舍的葉瑞龍
東山樟塘鎮(zhèn)古港村臺胞葉瑞龍的家,是一幢漂亮的二層樓房。趕到他家時,兩個多月前從臺灣回來探親、年已八十九歲的葉瑞龍先生,身體健壯、耳聰目明,正和八十六歲的老伴林美英樂呵呵地逗著幾個曾孫玩。
葉老先生感嘆,一九五0年五月十日東山解放前夕,他三十三歲被抓兵去臺灣,家里丟下年僅三十歲的妻子林美英和年幼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盡管在臺灣也有家有妻兒,可他總是在“低頭思故鄉(xiāng)”中度過。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臺灣開放臺胞來大陸探親,葉先生第一個趕回老家與妻子林美英及親人團聚。此后二十年來,葉老先生幾乎一年兩次往家鄉(xiāng)跑,至今已返鄉(xiāng)探親三十多次。葉老說,大陸、臺灣兩個家,都是我的骨肉親情,都舍不得,“年紀大了,如果跑不動了,還是選擇葉落歸根,回鄉(xiāng)定居。”
返鄉(xiāng)安度晚年的謝老王
東山解放前夕,東山共有四千七百多名(占當時總人口十四分之一)男性青壯年被抓兵去了臺灣。在那場浩劫中,當時只有二百多戶人家的銅缽村,就有一百四十七個男性青壯年被抓兵去臺灣。全村己婚婦女除七名因生活特別困難改嫁外,九十一位一直守寡。由此,銅缽村又多了一個飽含酸辛的名字——“寡婦村”。
開放臺胞赴大陸探親后,銅缽村健在的去臺人員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回來探親,有十七個返鄉(xiāng)定居,但多數(shù)人已去世。現(xiàn)在,全村只有謝老王與吳阿銀、黃拱成與林美桃兩對夫妻健在,當年的“活寡婦”健在的也只有十八人了。
走進臺胞謝老王的家,九十一歲的謝先生和老伴吳阿銀正在看電視。吳阿銀告訴我們,丈夫被抓去臺灣時,她傷心地哭了幾個月,“當時,我是個弱女子,上要照顧年老的公公、婆婆,下要養(yǎng)育三個孩子,太艱難了。多虧政府和鄉(xiāng)親們對我一家的照顧。”她不僅為公婆養(yǎng)老送終,而且將三個女兒撫育成人,成家立業(yè),最后幸運地等來了丈夫。
謝先生告訴筆者,他在臺灣三十八年始終孤身一人,度日如年。開放探親后,他火速趕回家鄉(xiāng),剛見面時夫妻擁抱一起,百感交集,淚流滿臉?吹脚畠簜冊缫蚜⒓页蓸I(yè),他特別高興,第二年便回鄉(xiāng)定居,安度晚年。
夫妻團聚恨太短的陳巧云
“寡婦村”今年己八十四歲的陳巧云一談起丈夫,就淚流滿臉。她講述了當年丈夫被抓兵時的情景:那天清晨一點多,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將她從睡夢中驚醒,破門而入的三個國民黨兵把她的丈夫強拉出被窩。從那以后,丈夫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全靠她瘦弱的肩膀承擔起破碎的家庭。
一直到一九九三年春,丈夫才返鄉(xiāng)與她團聚,可和她一起生活九年就病逝了。陳巧云悲傷地說,四十多年來,嘗盡了親人分離的痛苦,丈夫回來的日子才真正享受到團圓的歡樂;團聚的時間太短了,真沒福氣啊。
東山島至今尚有近三百名去臺人員由于多種原因從來沒有返回家鄉(xiāng)探親,甚至音信全無。而他們的眷屬至今仍然癡情地苦苦等待著!肮褘D村”這個名稱雖己成為歷史,但半個世紀生死離別的悲劇活生生地向世人展示了兩岸不幸分離的辛酸歷史!氨瘎〔荒茉傺永m(xù),祖國一定要統(tǒng)一”,這是東山島上五萬多去臺人員眷屬的共同心聲。(謝漢杰)